中華古典家具文化博大精深,自商周起,歷時上千年,跟著歷史的推進而不斷立異開展,從最初的實用起居物件完善升華至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的體現,同其他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共同發展,一起組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區分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象征和獨有魅力,視為中華人的驕傲!為此,先輩們浸透了無數血汗和智慧,歷史車輪推進至21世紀,作為當下新一代紅木人,應該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懷著無限崇敬的胸懷,為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家具文化不懈努力!
有了這樣的宗旨,我們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這值得探討。晚輩看來應總結為四個部分——— 繼承發展工藝,傳承時代記憶,注重環保,誠信經營。借著這個平臺我們分期逐步探討。
說到傳統家具工藝首當其沖的就是家具藝術的基礎——— 卯榫。卯榫工藝是中華民族的特有發明,榫卯結構是中式家具的精髓所在,實為國粹!是中式家具的基礎,因為榫在傳統家具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用,不完全用榫卯結構制作出的家具不能算是地道的中式家具。
榫結構最初是借鑒建筑中的營造方法而發展起來的。結構件之間的結合只要使用少量的粘合劑即可,完全不用一顆釘子。針對不同的結構位置,有各種不同的榫。例如:板材結構使用的“燕角榫”、“明榫”、“悶榫”;橫豎材結合使用的“格角榫”、“穿鼻榫”、“插肩榫”;霸王杖使用的“勾掛榫”結構;桌案上使用的“插榫”;兩塊薄板拼合時常用“龍鳳榫”;橫豎動材的交接使用“格肩榫”;案子上使用“夾頭楔”“霸王杖”;用于裝在可拆開的構件之間的“走馬榫”等等。
一件紅木家具,從制作到成形需要經過選料、烘干、切料、劃線、開榫卯、雕刻、組裝、打(、上蠟或上漆等工序,而榫卯工藝被稱為家具的靈魂。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部件就會緊緊相握,永不分離;它不需要一顆鐵釘,卻能使用千百年依然堅固美麗,從此家具有了新的生命。
中式家具中拒絕鐵釘是有相當的理由的。就拿簡單的“T”形結構為例,如果簡單的用鐵釘將部件組合在一起很難保證其結構的穩固性,很容易改變木棖之間的角度,而榫卯精確地插入式結構就可以完全保障其牢固,另外,鐵釘會不斷銹蝕、老化,對有“萬年牢”之譽的中式家具完全不適合。
一件有價值的紅木家具除了在工藝到位之外,用料精選同樣至為重要,必須做到料不拼補,合理取用不同部位料的大小和板的厚薄,真正做到“大料大用,優料優用”。大范之家就一貫堅守這一道德標準:“榫卯工藝就是一個良心活兒。每一款家具都有自己的脾氣,如同一個有靈性的人。粗制濫造的器物沒有靈性,很呆板,主人與它們沒法交流,就像看到一個犯嫌的人,相看兩厭。”
同時高端的紅木家具材質都很堅硬,如果用鐵釘還易造成木材劈裂。環境氣候因素也不容忽視,南熱北冷,南濕北干,家具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開口、張嘴等現象,影響結構的牢固性。而榫卯結構的家具則不會因氣候的冷熱干濕的更替而影響其壽命和牢固性。
為了堅守這份信仰,我們要擇善固執,精益求精。精造傳世紅木家具精品,致力于追求東方藝術至高境界。紅木家具演進到當代,必須改變古典家具偏重禮制的形式,使每一件產品都具備實用性和舒適性。例如,現在大范之家研制的坐椅沙發,部分后背的靠板呈“S”形,精細的曲度,圓潤的過渡,舒展的造型與人的脊椎曲度完美契合,坐上去舒適通暢;椅面向后微微傾斜,讓坐感更舒適。
這是一種創新,海龍紅木作為新一代的紅木人,我們的希望和責任是,能將反映當代文化、生活、理念、科學、技術、藝術形式的作品流傳下去,讓后人看看我們這一代紅木制作工藝所達到的高度。